想懂商业本质的快来听课,看俺用自创理论拍翻郎咸平的行业本质

郎咸平最牛叉的地方不是他的研究,而是这Y的敢把别人不敢说的调查说出来。Y的调查能力也牛叉,经常他说的数据去网上搜都是他首发的。就商业本质的问题,我敢说要么Y的藏私没讲清楚,要么就是Y的这方面水平不够,平时都研究金融和政治经济学了。

商业本质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回归商业历史发展。

最开始的时候,人还处在原始社会。人们吃着自己打来野猪,摘来的水果。这时候不能产生商业。商业要有大量的生产剩余,那样才是大规模交换产生的基础。没有大规模交换,每次交换的机会成本过高,就没有商业的基础。

随着人的进化,人开始使用工具了(伟大的进步啊)。工具提高了生产力,产品剩余开始出现。这时人们就发现“比较优势”能让所有人得到更多的东西。(不懂比较优势的去补课,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例1:

有个人(A)磨斧子,另一个人(B)打猎。有一天,A磨了2把斧子(1把自己用,1把多余),B打了2头野猪(1头自己吃,1头多余)。A想吃野猪,但他没打没得吃。B想要斧子,但他没磨没得用。(有点郭德纲了)

于是,A用斧子换了B的野猪。这样AB都得到了满足。

过了几天,A又磨了2把斧子(都多余),B又打了2头野猪(1头自己吃,1头多余)。A想吃野猪,但他没打没得吃。B想要一身衣服(吃了智慧果知道害羞了?),但他没做没得用。

这时候A想和B换野猪,但是B想换衣服啊。A无法满足B的需求。交换不成立。

如果A看过最伟大的推销员让B相信斧子能满足衣服的功能:遮羞(老三八会不乐意的,Y的一提倡无上装大波啊)、保暖、装饰等等的功能。A便能满足B的需求,交换成立。

由此我们看到的交换的基础:

来来来,排好队干货要来了

——————————————————————————————————————————需求+信任

需求:产生的动机(A想吃野猪)

信任:选择的动机(B相信A提供的斧子能满足他衣服的需求)

其实这两点对应的就是VC常问的:

你提供什么?

为什么是你提供?

例3:题目同例2

过了几天,A又磨了2把斧子(都多余),B又打了2头野猪(1头自己吃,1头多余)。A想吃野猪,但他没打没得吃。B想要一身衣服(吃了智慧果知道害羞了?),但他没做没得用。

这时候A想和B换野猪,但是B想换衣服啊。A无法满足B的需求。交换不成立。

A没看过最伟大的推销员(Y的那时候连文字都是高科技产物呢)无法让B相信斧子能满足衣服的功能。但A想完成交换!!!!怎么办?

这时出现了一个人(C)。

C对A说:“我能帮你换到野猪,但是要用两把斧子换一头野猪”。

A想想反正是产品剩余,自己留着也没有用(已经有一把斧子无法体现第二把的使用价值了)。于是A同意了。

这时候C有两种办法了:

1. 让B相信斧子能满足衣服的功能。

2.用斧子通过交换得到衣服,然后和B交换得到野猪。(假设只有B这有野猪)

现在,各位电商们应该知道为什么销售工资高了吧。

因为需求是刚性的(人人要吃饭啊),但是信任是柔性的(好多食物都能当饭吃)。

让一个人信任明明无法满足需求的东西得到信任完成交易,这就是销售要干的事了。(前面C让B相信斧子能满足衣服的功能)

但是如果A一开始就按照B的需求去生产,A生产衣服。

那就很容易和B完成交换,A得到野猪B得到衣服。这时C就是多余的。所以优秀老板是架空销售的,差的老板是被销售架空的。

让B相信斧子能满足衣服的功能对C来说成本太高(当次成本高,难以重复)

如果C用斧子通过交换得到衣服,然后和B交换得到野猪。(假设只有B这有野猪)

那就是说C掌握了好多生产者的信息,C做的事情就是让有需求的人得到想要的东西。

而如果C在生产者中间,能让那些生产者相信他能满足生产者的需求便可达成交换。(C是一个物质中转站,在这里大家能用更少的管理成本实现交换)这管理成本是主要部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C是一个商人了。

大家注意哦。C说过“我能帮你换到野猪,但是要用两把斧子换一头野猪”。

如果C用中转站的形式,其实野猪的价格应该是比较平稳的,就是说只要需要野猪的价格应该只等于1把斧子,另外1把斧子呢?C的服务费嘛。C的劳动就是促成交换的达成不是。

由此我们可见商业本质之一:让需要的人得到需要的东西。

大家别急,商业本质的内裤容我来一层层的扒掉

插播个以前和朋友聊的小段子

一支1块钱的圆珠笔怎么卖100块。

一个商品的价格由两个东西绝定,物质的和感觉的。

物质的包括:商品成本,供求关系等等

感觉包括的比较杂,例如特殊的纪念意义什么的。

例如我们把笔重新制作,镀金或者干脆用黄金做,那么成本提高价格也就上去咯。

这是物质方面。

还有如果我想到卖给一个篮球迷,那我如果能让他相信姚明用过这支笔,别说100块,1000块都没问题。(看球迷的狂热程度)

这是感觉方面的,这支笔并没有变。但是我让有需求的人对他的利益预估增加的,有了利益剩余(姚明卖的,他认为值200元,100卖他)。从而实现了交换的达成。

需求是刚性的一般我们是只能激发无法决定的。现在电脑对大家来说都是必要的需求,但是要是你带着电脑穿越到秦朝呢(寻秦记?),那年头连电都没得用,要电脑有什么用?

信任:你让人相信这个笔是“姚明用过”至于怎么让人相信,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刚才商业本质之一:让需要的人得到需要的东西。

由此我们也就知道了商人存在的价值:让需要的人用更少的成本得到需要的东西。

任何抵触规则的行为,必将受到规则的惩罚。

有人和我说过,那阿玛尼好多人需要,但是他的衣服开的店少,还不让试穿不就增加了成本吗?这个其实人家是玩了个加减法。

成本加了1,感觉附近值加了10,用户利益预估增加10。利益剩余增加9。

最后落在用户利益既得还是增加了。既让顾客得到的利益剩余跑赢成本。

我会在后面详谈类似情况。

由此我们也就知道了商人存在的价值:让需要的人用更少的成本得到需要的东西。

例4:

随着社会的发展,Y的生产力解放,物资越来越丰富。劳苦大众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不对不对,错了错了。是丰衣足食的生活。特此强调此文非郭德纲软文。)人们为了过的更幸福对生活品质有了要求。这时的C是一个物质中转站了,但有些特殊物资开始走差异化走饥饿营销(单纯的A开始学坏了)。

D发明了打铁技术,然后他发现A还在提供石斧子。铁斧子多好啊。于是开始制作铁斧子。这时他也懂得了C的挣钱方式。

这D面临两种选择:

1、和C合作到他的中转站卖斧子

2、自己卖斧子。

为了方便交换我们认为一般等价物(金银)已经开始使用咯。

这时D就开始选择了,如果这个部落有10000人需要斧子。D每天做一把,要3年左右才能全部提供。

如果D自己卖,不愁卖不出去(卖方市场嘛)。必然不用于C合作了。

即是不管通不通过C,满足顾客的需要的成本变化不大。

这时C怎么办?为了自己的生存,C开始研发技术。但是尽量不从事生产(大家看看阿迪耐克是不是怎么干的)C研究了气垫跑鞋技术,其实本质上是为了让所有的气垫跑鞋都经过他的中转站(就是贴耐克牌)以便让他赚取利润。研发并不是商人想干的,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产品生产者和产品消费者中间必不可少的部分做的战略防御。

已经到了一般等价物出现的时候,其实商业就已经成型了。一般等价物表示物资的频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出现。

下一阶段的商业开始表现出差异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积累,同一个需求能被更多的东西满足。例如,吃饭问题。原来开始时人们能不饿死就好,慢慢的变成吃饱,接着成了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吃饱。

上面我们知道需求是刚性的,但是满足需求的东西很多,所以满足需求的能力是柔性的。

好多东西都能满足需求,让顾客从好多人中选择用你就是信任和成本的工作。如果消费者相信你用你的成本低自然会选择你。

在这里我们先把成本和收益拿出来说说。

前面讲的“需求”和“信任”是完成交换达成交易的必要条件,可不是充分条件哦。

“成本”和“收益”也是顾客用来决定是否选择你达成条件的。

消费者支付成本—经营者成本=经营者收益

消费者收益—消费者总成本=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支付成本+消费者无谓损失 =消费者总成本

消费者支付成本:可以理解为价格;

消费者无谓损失:为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花费的时间、金钱等等东西,既是消费者付出了但经营者没有得到的部分;

经营者成本:这个就不说了吧;

消费者收益:消费者得到的使用价值和感觉附加值的总和

谈到了成本和收益就不得不谈运营企业三个很重要的部分:信息流、物流和现金流。

信息流的目的是什么?让交易中的消费者无谓损失更低。

物流的目的是什么?让交易中的消费者无谓损失更低。

现金流的目的是什么?加强信任以保证收益(消费者收益和经营者收益)

信息流:让消费者用更低的成本信任经营者

物流:让经营者的商品/服务在消费者收益不减少的情况下尽量增加经营者收益。

现金流:互相增加信任的保证。

举个例子,大家都在这谈电商。电子商务——轻电子,重商务。因为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实现了商务活动中的信息传播电子化(数据化,互联网化)。也就是说电子只是商务中的一个环节的优化(降低信息传播成本)。所以电子商务必然是用电子的方法,到达商务的目的。电子商务本质是商务,电子只是手段。既是电子商务优化了信息流让消费者用更低的成本能够找到经营者(消费者无谓损失大大减少)。但是电子商务的很多特性决定了他无法有实体那样高的信任度。

这时消费者会进行成本计算。

实体的:

消费者收益(1000)—消费者总成本(700)=消费者剩余(300)

消费者支付成本(500)+消费者无谓损失(200) =消费者总成本(700)

电商的:

消费者收益(800)—消费者总成本(450)=消费者剩余(350)

消费者支付成本(300)+消费者无谓损失(50) =消费者总成本(450)

这里消费者的预期收益减少是因为对电商的信任减少造成的;支付成本减少当然是网上东西便宜了;无谓损失的减少是用网络使信息流通大大加快的原因。

我们看到虽然预期收益减少了,但是消费者收益增加了50。这部分才是消费者决定选择电商还是实体交易的比较参数。(实际比较复杂)

郎咸平说过的几个商业本质的案例:广告、手机、餐馆、分众传媒的液晶屏。

其中我认为最接近商业本质的还是餐馆的讲解。手机的讲解也不错,但是Y的说的云里雾里的还没图表让人不好理解。

郎咸平餐馆的视频链接:http://v.youku.com/v_playlist/f2919929o1p104.html

郎咸平在里面说:(环境+服务+口味+体验)/价格

但其实呢,这个东西在餐馆是对的。但那是个特殊性啊,看俺给他推广成普遍适用的标准。

这里消费者付出的是什么?

消费者支付成本(价格)郎咸平Y的没考虑消费者无谓损失,这里我们就把消费者无谓损失当成0吧,或者当成统一值。反正结果都一样。

消费者得到的?

消费者收益=物质可计算收益(环境+服务+口味)+感觉难计算收益(体验)

一般来说

(物质可计算收益下面用“物质收益表示”;感觉难计算收益下面用“感觉收益”表示)

价格和物资收益是成正比的——价格高必然物质收益高

物质收益对应的是生产者成本(经营者成本);

感觉收益也对应的是生产者成本(经营者成本);

但是经营者成本对两者的投入产出不一样啊。

假设:经营者成本10投入物质收益——得到物质收益10

经营者成本10投入感觉收益——得到感觉收益是1000甚至10000啊

可见感觉收益是决定交易是否能让中间人一般是商人有更好的经营者收益条件,这块是虚的嘛,弄好了很少的成本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还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大家猜是什么??

满意度!!

满意度=消费者收益/价格

既:满意度=【物质可计算收益(环境+服务+口味)+感觉难计算收益(体验)】/价格

大家看郎咸平的那条满意度曲线,Y的几乎就是直线嘛。

既是当满意度(注意不是价格哦)低于大家的水平时,估计你就是被淘汰的了。

同样如果你的消费者满意度比大家都高,其实也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嘿嘿,换下小沈阳)。因为满意度是什么?消费者收益/价格啊,就是说你明明可以让消费者支付更高的价格来买你的东西,满意度高相当于你在拿自己的经营者收益贴补消费者收益啊——让消费者得到实惠自己少挣钱,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啊。

这里现在大家知道了吧

商业本质又一条:让自己的满意度跑赢社会的平均满意度;

让消费者得到较多的感觉收益;

其实说到满意度了,大家已经认识到感觉收益对于商人的重要了。

但是,我又要说了并不是所以商人都看感觉收益的。

感觉收益很重要的一点是品牌,给以品牌精神内涵是增大感觉收益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大部分电商做的是:生产者——电商——消费者。树立感觉收益主要是生产者的事情,我们电商是中间者我们给他树立了感觉收益,可是生产者到时把我们踢了怎么办??

其实这块大家有个误区,商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对于大众性消费主要分两种商业形式:

1.平台商

2.品牌商

借用雕爷《电商网站注定会死掉一半,你身处哪一半?》的概念http://www.paidai.com/displaythread.php?boardid=11&topicid=20626

雕爷这篇文章我最看重两句话:

“索尼与夏普的平板电视谁把谁灭了,京东商城也无关痛痒——只要是经我手卖掉就行。”

“核心特征是货源与品牌,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反而其“电商的表现形式”倒有点无所谓。“

第一句到出了平台商的实质,大家还记的上面的例子不?C就是个做平台商的。

第二句意思是,做品牌商让消费者感觉收益的增加远远大于消费者支付成本的增加,这里消费者无谓损失会有减少甚至可能忽略不计了。

光说不好懂,现在举例说明

例子5:

平台商的差异化:刚才我们讨论了商业利润最大的部分,感觉收益;但是平台商无法控制感觉收益,应该找什么发力点呢?——大幅度降低消费者无谓损失

拿个例子,沃尔玛。沃尔玛玩的是什么?天天低价(应该没记错吧?还是天天平价来着)。这就是沃尔玛的差异化战略,你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在拥有大量生产剩余的今天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替代产品过于丰富了。

所有沃尔玛就玩价格区分。专门针对那种月收入比较少的,来卖东西。

假设有个人E。社会进步已经让Y的变成小白领了,月入5000(穷啊),交完房租什么的剩1500(现在房子贵啊),他每个月要牙膏、香皂、手纸、面巾等等吧,一大堆生活用品。如果去不同的专门小店买,便宜不便宜不知道反正得跑个十几趟吧。这时他发现了沃尔玛(农村孩子啊,这么大牌子都不知道)。他发现去一次沃尔玛什么东西都全了,假设小店和沃尔玛价格都一样,你说他去哪卖?

沃尔玛嘛,因为跑小店要十几趟每次都要付出消费者无谓成本。如果去沃尔玛一次就全了,无谓成本一付出了一次。节约了无谓成本就相当于增加了消费者收益,消费者得到利益了不用你用谁。

对于老雕那种,你指望他每天去沃尔玛比较哪个牌子的牛奶又打折了?拜托,人家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高着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价格不在敏感,打个电话给林间风儿便利店告诉她来个最好的牛奶。

这里相当于做的什么:信任啊(想起最开始讲的本质没)

消费者无谓损失因人不同(基本上就是经济学的机会成本)

小E是相信沃尔玛能减少他的无谓损失,才去的。

老雕是相信林间风儿便利店比沃尔玛更能减少他的无谓损失,才用的。

其实柠檬绿茶现在也差不多,不用东跑西跑一次就能把东西买全就是节省了无谓成本。

现在有人说了,我也想弄啊,但是平台商要好多资金和资源啊弄不了啊。

现在是讲商业本质,本质会了能有弄不了的东西?

强调下,我是男的。在派代知道了“我是阿卡”和“LUNA”本质上他们还是平台商,但是为了在互联网生存,打了“由宽入窄,以窄做宽”让想买某类东西的人,第一想到的就是来自己这买(MD消费者无谓损失几乎为0了)。

生成海报

No related content found.

1 评论